煙囪頂上的青春坐標 | |||
| |||
2024年7月18日,G2371次列車穿越重重的山地與丘陵,鉆過四省的熱浪,從西南的重慶到東南的福建,穿越兩個盛夏。剛從重慶交通大學測繪工程專業畢業的龔恩義,職業生涯第一站即遠赴千里之外的漳州,在那里,他將全面參與古雷石化基地熱電聯產二期項目(以下簡稱古雷項目)的建設。 從圖紙到現場的修煉 海風吹鼓的電建藍工作服像一面初展的帆,安全帽檐下“龔恩義”的燙金姓名貼在烈日下反光——這個來自山城的青年,圖紙上的鋼筋符號與混凝土泵車的轟鳴碰撞出他職業生涯的第一聲回響。 古雷項目位于臺灣海峽南端的古雷半島,三面環海,這座拔地而起的石化新城,多年前,曾是世代耕海的小漁村,周遭一片灘涂。第一次接觸工作任務時,龔恩義仿佛赤腳觸到了十年前的那片灘涂,粗糲、粘稠,第一個硌到的就是一塊無法避開的硬石——看圖紙。 一個個符號就像催眠的圖案,惹得人在暑熱中幾度困倦,學校所學專業知識無法支撐他順利度過新人期。工程部主任看出他內心的“毛焦火辣”,隨即贈送了他一本22G101圖集,仿佛一場及時雨暫時澆滅了心火。 他非常珍視這套圖集,卻很快發現僅靠自學難以突破。于是他調整了學習計劃,結合線上資源與現場實操補足專業知識短板,入職時發放的“新員工留念”筆記本被他寫得滿滿當當。學習仍在爬升階段,但工作不等人,一份即將報來的煙囪基礎鋼筋需求計劃表在近處攔住了龔恩義。集裝箱辦公室的兩層樓梯被龔恩義跑出“火花”,他頻繁穿梭在經營部、會議室、工程部和總包辦公室之間,終于在項目部領導、同事的指導下,熟練掌握計算要點。“關于圖紙算量,我是這樣理解的。”龔恩義頗有心得地說到,“就像是把圖紙當成文言文,把里面的每一個字、每一組詞、每一句話拆解、揉碎、理解,最終融會貫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筋筋”計較再創新 當他正式收到計劃表后,手心還是出汗了。雖然只是一個新人,但簽字的筆握在手上,作為第一步審核簽字的把關人,如何精準把控其中的量,內心的責任感讓他無法下筆。他思索片刻便行動起來。根據圖紙每個編號的鋼筋的間距以及長度,結合圖紙大樣圖,在與總包設計和現場技術員溝通確定完有爭議的地方后再進行詳細計算,完成最終審核并簽字。 逐漸摸索到工作頭緒的龔恩義,開始花心思優化自己的工作流程。在煙囪場地移交的過程中,有一項重要工作是原始地貌收方,為了記錄場地原始土方的地面標高,確保后續施工正確算量。以往每一次原始地貌收方是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點的坐標轉換,如果可以將這一項工作自動化,那么可以大大降低畫圖的工作量。龔恩義靈機一動,制作了一個小程序,把施工現場用RTK收集的大量的大地坐標批量轉化成建筑坐標,生成電子地形圖,可快速將收集到的數據轉化到cad圖紙上。通過這個小程序將單次地貌收方耗時從8小時壓縮至2小時,大大優化工作效率。 隨著煙囪基礎完成,工程建設進度不斷推進,龔恩義也如竹子的生長一般,在學習中積累、思考中沉淀,不斷成長。 精益求精的堅守 當第一方混凝土注入煙囪基礎環壁,對龔恩義而言,“破零米”是他作為現場技術員擔當的起點。 在某次巡查中,監理工程師注意到煙囪筒身正在安裝的20號鋼筋機械連接套筒,“這個套筒長度只有45厘米,是否符合標準?建議使用50厘米規格的套筒。”龔恩義并未第一時間反駁,而是謹慎回應,趕緊回辦公室尋找確鑿的依據。他查閱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用套筒》JG/T163,逐字逐句核對規范條文和相關參數表,確認規范明確規定20號鋼筋的套筒最小長度為45厘米,完全能夠滿足設計承載力和安全要求。 他立即將相關條款、參數表格等整理成一份簡明的資料,第一時間同步給監理工程師,并與他進行面對面溝通,通過細致闡述規范要求和實測數據的匹配性,雙方就技術標準達成共識,監理方同意了項目部的方案,并表示可按原計劃施工。一場潛在的返工風波就此平息。 煙囪如竹拔節,突破百米大關。龔恩義的工作平臺也隨之升高,視野愈發開闊,責任與挑戰也成倍放大。 百米煙囪的安全革新 百米煙囪,安全警戒半徑從10米擴大到30米,高空墜物風險陡增,一條日常通行道路也被劃為“紅色禁區”。沿路拉上雙層警示帶的物理隔離之外,龔恩義總是不放心,經常性地開展巡邏。總有想要橫穿禁區的人,他一個個拉開勸住;晚上值班更是嚴盯死守,安全勸告的話語說了上百遍。 地面安全不容小覷,高空作業更要百般關注。面對作業人員不規范系好安全帶的現象,龔恩義各種應對措施輪番上演,收效甚微。“幾張嘴、一張罰單哪里有用,傳統安全帶頻繁取帶,作業極其麻煩,得讓大家掛上后像呼吸一樣自然、絲滑。”工程部隨即上演了一番頭腦風暴,龔恩義也參與到一種新型安全帶槽的革新設計中,他無比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安全措施以更人性化、更便捷的方式解決高空作業安全管理難題。 煙囪“刺破”200米夜空,成為古雷熱電“第一高度”構筑物的那天,龔恩義站在驗收平臺上,俯瞰著自己參與建設的這片鋼鐵森林,蜿蜒的管網如大地血脈奔涌,如長龍般的擋土墻鎮守一方“山河”,玲瓏的輸煤綜合樓在夜空中續寫建設者的史詩。那些嘈雜的聲音,那些在地面上的迷茫、困頓,和穿梭在鋼筋水泥中間的懵懂和無措,到終于登頂的這一刻,全都消散了。 雨后初霽的煙囪頂,橫幅上跳動著喜訊,黨員突擊隊、青年突擊隊的旗幟迎風飄揚。五湖四海的電建人收到這樣一條短信:2025年6月15日08時18分,公司承建的古雷石化基地熱電聯產南部二期項目煙囪外筒結構順利到頂。 此時的龔恩義,翻看著手機里的驗收圖片,發現自己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入職一年左右,日均2萬步,瘦了20斤,黝黑的面龐留下幾道下頜帶和鏡框的白印,幾件工裝幾乎都磨損、泛白,上面還殘存著洗不掉的污漬和焊接火星留下的破洞,如此顯眼,卻是勛章。 從圖紙上的線條到實體煙囪的205米高度,龔恩義的職業坐標如同鋼筋骨架,在一次次算量審核、技術攻關中澆筑成型。 站在205米的煙囪之巔,龔恩義的心跳與古雷石化基地的脈搏同頻共振——這不僅是個人職業的標高,更是新時代電建青年為“雙碳”目標筑基的生動注腳。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