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風護平安 徐徐送綠來 | |||
| |||
我是一位來自重慶電建的安全員,跟往常一樣,奮斗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著最平凡不過的工作,守護著一方平安,這次奔赴的目的地是廣西欽州。 初入現場,安全建設“深入人心” 八小時的高鐵行程結束,我跟隨項目經理,驅車深入大山,來到廣西康熙嶺風電二期項目。 還未走進項目現場,門頭標準化的入場布置映入眼簾——“八牌兩圖”、風場標志牌、企業文化牌......他們整齊劃一排列在兩側,宛如守衛城堡的士兵,迎接每一天的檢閱,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 步行至入場口,設立在醒目位置的風險識別牌與曝光欄格外引人矚目。嚴查安全帶、反光衣佩戴,通過在入場口設置安全“自查鏡”,以“時時注意安全 處處防止事故”的心態來應對每一次入場。作為新入場人員,在正式入場前我還需觀看安全警示教育片并簽署安全告知書,項目構建起了“看在眼里,響在耳邊”的立體安全網。 走進24臺7.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施工現場,安全防護措施更加細致入微——每臺機組作業區設置帶雨棚標準化配電箱,地面均硬化處理,密目式安全網和防護圍欄實現全覆蓋,“這簡直跟教科書里寫的一樣!”說罷,我急忙掏出相機記錄。“我們單臺機組的安全設施投入達2.5萬元,大部分設備可以循環使用。”項目經理介紹道,“這種投入看似增加了成本,實則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風險,未嘗不是一種節約!” 策劃在前,護航“鋼鐵巨獸”穿行 欽州,背靠大西南,面臨北部灣,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之一。少有人知的是,欽州多山,山路多彎。 蜿蜒在欽南區黃屋屯鎮的山道上,105米長的風機葉片宛如“鋼鐵巨獸”穿梭于群峰之間,每一次轉彎都像是與山崖跳“貼面舞”——45度的陡坡、不足8米的窄道、180度的急彎、車輪距懸崖邊緣僅30厘米......不經意撇到副駕,安全員老陳攥著對講機的手里全是汗。 這次的主要任務是運輸總重650噸的風機設備,作為安全員,我的第一要務便是主導道路改造:拓寬彎道半徑、增設警示標志、保障“龐然大物”安全上山。項目團隊提前三個月踏勘,用無人機生成三維地形模型并生成運輸方案——在88處急彎路段安裝廣角凹凸鏡、進場道路兩側設置50厘米高標準路肩,沿線布置刀旗、機位標識牌和警戒樁共計1800余套......真正實現了當初在策劃方案中寫到的“安全生產零死角”。 “擰成一股繩,攢成一個拳。”每日的班前會上,項目經理帶頭明確技術、質量、進度等工作要求,做到“當日事當日畢、日日分析總結”,在安全可控、質量可靠的前提下,進場主路全線貫通,按下5月31日全容量并網發電“快進鍵”。 質量先行,風險防控“不掉鏈子” “眼下,正是風電基礎澆筑的黃金階段,必須蓄力滿負荷加緊作業。”隨著第一車混凝土順利下料,兩臺長臂泵車采取平分層、縱向分段的澆筑形式,從風機基礎四周向中心推進。 “加緊調配罐車,一定要確保混凝土澆筑不間斷作業。”凌晨5點的施工現場,泵車的轟鳴聲與對講機指令此起彼伏。我全程緊盯混凝土分層澆筑工藝,實時記錄塌落度數據。基礎混凝土澆筑分4層進行,為最大程度避免結構開裂風險,我們在每層埋設無線溫度傳感器,能夠做到24小時監控,在溫度驟升時立即啟動薄膜覆蓋與降溫噴淋,將溫差控制在20℃以內。 通過班組每日自查、項目部每周巡查、公司每月督查,逐步完善起“三級檢查”機制,進一步加強過程管控,累計發現并整改安全隱患136項,后續整改閉環率達到100%。 與時間賽跑,晝夜鏖戰,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在規定工期內完美實現24個風機基礎邊坡坍塌“零事故”。 “量山定制”,陡坡復綠煥新顏 清晨,灑水車沿著施工道路緩緩行駛,細密的水霧有效抑制了揚塵,這是項目環保工作的又一個縮影。為實現生態保護,我與項目團隊深入現場,了解到了目前正在實施的“四同步”,即施工與抑塵同步、開挖與覆蓋同步、建設與綠化同步、完工與修復同步。 與大多風電項目一樣,康熙嶺項目同樣面臨邊坡生態問題。針對這一困境,技術人員采用“階梯式”綠化工藝:在高邊坡采用綠色無紡布全覆蓋、下邊坡采用掛網噴播技術進行植草綠化,綠化面積超過8萬平方米。結合實際,本次覆綠選用了適應當地氣候的狗牙根、百喜草等植物品種,成活率成功達到95%以上。 而針對水土流失嚴重的現狀,我們結合項目山路多彎沿線設置了56處沙袋擋墻和29處弧形混凝土擋墻,確保穩固性的同時兼顧美觀。在8處重點水土流失風險點,還創新使用了可降解植物纖維毯。據介紹,這種材料能在3年內自然分解,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無數個與團隊挑燈夜戰的日子、無數個不眠不休的頭腦風暴最終都化為來自各方認可——該項目被中廣核新能源公司評為“一級標準化項目”、先后迎來6批次行業觀摩,接待參觀人員超100人次......每每想到這里,我都無比自豪與驕傲。 不僅風電項目,這套管理模式對于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同樣具有可復制、可推廣的借鑒意義,“堅持安全投入不打折扣、堅持質量防控不留空白、堅持生態保護不走過場”肩負著這樣的使命與精神,我將繼續奔赴下一場征程。 以“毫米級”的精細管控、“錙銖必較”的生態堅守,我們從“戰天斗地”到“與自然共生”。當第一臺風機葉片迎風而起,綠意徐來,帶來的不僅是清潔能源,更是重慶電建人對安全的敬畏與文明的堅守。 | |||
【打印】 【關閉】 |